編者按
2021年,是21世紀進入第三個(ge) 10年的開端。無論從(cong) 什麽(me) 角度來說,這一年總是不同尋常。
“讓每個(ge) 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是每一個(ge) 人的期待。這一年,“雙減”政策的出台無疑是教育界的年度“C位”,它正在改變著一個(ge) 行業(ye) ,也在重塑每一個(ge) 家庭。在這之後,“依法帶娃”家事變國事,體(ti) 育在學校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高。
在疫情的影響下,人們(men) 生活的方方麵麵都受到了影響,校園也不例外。這一年,當狡猾的病毒進入校園,人們(men) 看到的是學校迅速的響應、年輕人的勇氣與(yu) 擔當。生在Z時代,平視世界的一代迎來了“大思政”,一個(ge) 又一個(ge) 破防的瞬間,也是塑造強國一代的思政課。
教育是國之大計,也是民心所向。
這一年,國家製定了新的目標,要在“十四五”時期將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小小的數字,是教育背後的巨大人口紅利。作為(wei) 另一種教育類型,職業(ye) 教育正在突破社會(hui) 的偏見和學曆的“天花板”。“命運置她於(yu) 高崖,她贈人間以芬芳”,“燃燈校長”張桂梅用一個(ge) 普通教育工作者的堅守,一個(ge) 人感動一個(ge) 國家。
2021年就要過去了。
在圍棋界,高手們(men) 都有“複盤”的習(xi) 慣,其實,“複盤”就是一種反思。在反複推演過程中,高手們(men) 發現問題、總結經驗,以便調整和提高。教育在這個(ge) 時刻也需要“複盤”,總結得與(yu) 失,並找到變革的新起點。
所有的改變都為(wei) 了教育變成更好、更理想的樣子:孩子們(men) 的身心能更加愉悅,老師們(men) 靜心地研究教學,而高校中不斷孕育著科學突破……
年度“C位” “雙減”成效已經顯現
如果給2021年的教育事件來個(ge) 大合影的話,那麽(me) 站在“C位”的一定得是“雙減”。
今年5月21日,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hui) 第十九次會(hui) 議審議通過《關(guan) 於(yu) 進一步減輕義(yi) 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e) 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提出對存在不符合資質、管理混亂(luan) 、借機斂財、與(yu) 學校勾連牟利等問題的機構,要嚴(yan) 肅查處,7月24日這一文件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
隨後,多地的配套措施也紛紛落地,從(cong) 作業(ye) 到課堂、從(cong) 學生到老師、從(cong) 家庭到社會(hui) ,席卷全國的一係列調整和改變迅速出現。
中小學生課業(ye) 負擔繁重由來已久,“培訓亂(luan) 象”“唯恐孩子輸在分數競爭(zheng) 的起跑線上”不僅(jin) 是學生家長的心頭之痛,也成了基礎教育之痛。
“雙減”之後學生的負擔減了嗎?
最顯而易見的變化出現在學科類培訓市場。
12月底,教育部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雙減”政策落地之後,學科類培訓大幅壓減,目前線下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83.8%,線上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84.1%。留下的培訓機構一部分轉為(wei) 非營利性機構,實行政府指導價(jia) ,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提供公益服務;不適合轉非的將被進一步注銷。
學科類培訓市場的這一變化意味著,成千上萬(wan) 的中小學生從(cong) 繁重的課外培訓中解放了出來,他們(men) 有了周末和假期,那個(ge) 被稱為(wei) “劇場效應”的教育內(nei) 卷鏈條正在斷裂。
同時,學生的校內(nei) 作業(ye) 負擔也在減輕。
教育部相關(guan) 司局負責人介紹,目前,學生的過重作業(ye) 負擔問題得到了初步解決(jue) 。據統計,在規定時間內(nei) ,完成書(shu) 麵作業(ye) 的學生占比,由“雙減”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99.6%的學生家長反映,本學期教師沒有再給家長布置作業(ye) ,或者要求家長批改作業(ye) 。
值得關(guan) 注的是,“減”隻是手段,而政策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是厘清教育體(ti) 係,強化學校的教育主陣地作用。
全國各地都在行動。比如,北京市正在大麵積、大比例地推進幹部教師的輪崗;上海市義(yi) 務教育課後服務推行了“5+2”模式,即每周5個(ge) 工作日,每天至少2小時……
“雙減”撬動基礎教育的整體(ti) 變革正在成為(wei) 現實。也是在12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了《“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從(cong) 生源保障、教師隊伍建設、托管幫扶、標準化建設等方麵,為(wei) “重振縣中”給出了一攬子的頂層設計。
教育生態正在淨化,基礎教育的改革正在向縱深發展,“雙減”背景下的教育發展的新格局正在構建。
“平視一代”迎來大思政
“70後、80後、90後、00後,他們(men) 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ge) 世界了,也不像我們(men) 當年那麽(me) ‘土’了……”今年3月6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hui) 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這樣說。
平視世界的一代是自信的一代。他們(men) 的自信源自祖國的強大,以及麵對大變局、大考驗時國家的淡定與(yu) 從(cong) 容。
如何把平視世界的一代身上自帶的自信轉變為(wei) 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文化自信,成為(wei) 擺在教育工作者麵前的一道待破之題。
10年前的北大女生宋璽在學校是多麵手:校園歌手、電台主播、運動達人,但是她卻覺得這一切“有些浮躁和無聊,缺少某種沉甸甸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
2015年,她走上了一條讓自己“吃苦”的道路——走入軍(jun) 營。
2016年年底,宋璽成為(wei) 唯一一名女陸戰隊員,隨中國海軍(jun) 編隊赴亞(ya) 丁灣執行護航任務。退役返校後,宋璽成為(wei) 海軍(jun) 宣傳(chuan) 員、北大兼職輔導員,她登上了學校的思政課講台講述自己的故事。
在宋璽入伍的2015年,全國有80萬(wan) 大學生報名參軍(jun) ;到了2020年,這個(ge) 數字變成了120萬(wan) 。
正如宋璽所說:“訓練時淌下的每滴汗水,海上漂泊時的每分寂寞,暈船的疲憊,受傷(shang) 的痛楚,都有了宏大的意義(yi) 。那就是個(ge) 人成長依托民族命運,人生價(jia) 值匯入時代洪流。”
去年那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成為(wei) 擺在全國人民麵前的一道難題。而通過親(qin) 身經曆這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不少老師都深切體(ti) 會(hui) 到,疫情防控既帶來了挑戰,更蘊含著機遇,更是一堂大思政課。
“大思政課”之大,不僅(jin) 在課堂,也在課外。
教育“小數字”釋放人才“紅利”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了我國“十四五”時期的主要目標任務,其中提到,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深化教育改革,實施教育提質擴容工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
對一個(ge) 國家的經濟社會(hui) 發展來說,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到底有多重要?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署對146個(ge) 國家1950年-2010年的相關(guan) 數據分析發現,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由此轉化而來的經濟總量至少增加2%;世界銀行相關(guan) 研究也表明,勞動力人均受教育時間每增加1年,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就會(hui) 增加9%。
202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wei) 10.8年,距離這個(ge) 目標還有0.5年的差距。
這0.5年的距離能如期實現嗎?
教育部相關(guan) 司局負責人曾經算了一筆賬:近年來,教育快速發展。尤其是基礎教育高水平普及,以及高等教育規模擴大和普及程度快速提升的大力推動下,我國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來,實現了年均0.1年以上的增長。
而2020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91.2%,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4.4%,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8年。到202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力爭(zheng) 提升到60%。這位負責人從(cong) 動態的發展趨勢來看,目標能夠如期實現。
多年來國家對教育的投入,終於(yu) 讓人口紅利慢慢轉化為(wei) 人才紅利。
職業(ye) 教育打破學曆的天花板
今年4月,全國職業(ye) 教育大會(hui) 在北京召開。伴隨著分類考試招生、“1+X”證書(shu) 製度試點、國家學分銀行等改革舉(ju) 措,職業(ye) 教育發展迎來了又一個(ge) 春天。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2019年國務院頒布《國家職業(ye) 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來,我國職業(ye) 教育走上了提質培優(you) 、增值賦能的道路,職業(ye) 教育麵貌發生格局性變化。
“職業(ye) 教育與(yu) 普通教育是兩(liang) 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方案開篇的一句話,為(wei) 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打開了廣闊空間。
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職業(ye) 教育功不可沒,已為(wei) 各行各業(ye) 累計培養(yang) 輸送2億(yi) 多高素質勞動者。在服務現代製造業(y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等領域上,一線新增從(cong) 業(ye) 人員70%以上來自於(yu) 職業(ye) 院校畢業(ye) 生,職業(ye) 教育社會(hui) 認可度顯著提升。
然而,由於(yu) 缺乏清晰合理的分類標準,學曆的“天花板”一直存在,職業(ye) 教育一直被視為(wei) 普通教育的“附屬品”。在一些人心中,職業(ye) 教育“低人一等”。
這一局麵有望得到改變。
今年1月,教育部先後印發了《本科層次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設置管理辦法(試行)》《本科層次職業(ye) 學校設置標準(試行)》,職業(ye) 本科開始走向全麵實踐。目前,全國共有32所本科職業(ye) 學校,均已開始招生。
而今年年底,國務院學位辦印發的《關(guan) 於(yu) 做好本科層次職業(ye) 學校學士學位授權與(yu) 授予工作意見》的出台,更是讓“打破天花板”的計劃有了實質性的政策突破:職業(ye) 本科納入現有學士學位工作體(ti) 係,按學科門類授予學士學位,學士學位證書(shu) 格式一致。更重要的是,普通本科和職業(ye) 本科的證書(shu) ,在就業(ye) 、考研、考公等方麵具有同樣效力。
事實上,人們(men) 對於(yu) 職業(ye) 教育學曆價(jia) 值的關(guan) 注與(yu) 討論,根本原因在於(yu) 對職業(ye) 教育學有所得、學有所用的期待。
如今,職業(ye) 教育的提速發展不僅(jin) 給更多青年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機會(hui) ,而且能切實促進更多青年更好地就業(ye) ,更是讓國家走向了依托技能人才高質量發展的軌道。
“頂流”教師張桂梅 一人感動全中國
2021年張桂梅獲得了很多獎。
2月,張桂梅被評為(wei) 了“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同月,她又榮獲了“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 、6月29日,她被黨(dang) 中央授予了“七一勳章”、11月,張桂梅獲全國道德模範榮譽稱號……
張桂梅是雲(yun) 南省麗(li) 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校長,此前她還入選了2020年“全國教書(shu) 育人楷模”名單,並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拿了如此眾(zhong) 多“天花板”級的獎項,雖然不是明星大腕,張桂梅卻當之無愧地成為(wei) 了眾(zhong) 多國人心目中的“頂流”,張桂梅的事跡已經家喻戶曉。
張桂梅身上的什麽(me) 特質最能打動人?
人們(men) 首先動容於(yu) 她的故事。
張桂梅帶著女孩子們(men) 改變命運的方式很“苦”——無非是拚盡全力。張桂梅所在的學校是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高,12年間,她幫1800多名女孩圓夢大學。
但是真正讓人們(men) 動容的不僅(jin) 僅(jin) 是這一份“苦”,還有她麵對艱難困苦時坦然接受的態度,以及在困苦麵前所流露出來的永不磨滅的希望。
不久前,新華社客戶端上發出了張桂梅給年輕人的一封回信,有人問了張桂梅這樣的問題:“我覺得我的人生可能就是這樣了,我很辛苦,我是不是應該認命了?”
張桂梅這樣回答:“沒有人願意經曆嚴(yan) 寒,但它經常不請自來,不經選擇;也很少人敢確信未來一帆風順,但如果你經曆過和見過,你就會(hui) 相信,並且願意把它強烈地送給別人,讓身邊人都感受到。”“我相信,人生在必經的‘寒冬’裏,也帶著必然的希望。”
如果改變需要力量,那麽(me) 這力量一定來自希望。張桂梅身上那份近乎執拗的“希望”帶給了她身邊的女孩子走出大山的力量。
在一次獲獎演講中,張桂梅第一句話就是:“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
的確,無論有多少榮譽加身,張桂梅總讓人首先想到她是一名教師。有人說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yun) 推動另一朵雲(yun) ,一個(ge) 靈魂召喚另一個(ge) 靈魂。
一個(ge) 偉(wei) 大的靈魂必定蘊含著無窮的力量。正如張桂梅的華坪女校震撼人心的誓詞所說的那樣:“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於(yu) 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wei) 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
張桂梅就是在用傾(qing) 盡自己所有的方式影響和點燃著大山裏的孩子們(men) 。同時,她也點亮了國人心中對教育的希望。
體(ti) 育中考改革 破解“唯分數論”
去年12月,教育部體(ti) 育衛生與(yu) 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提出,從(cong) 2021年起,絕大多數省份體(ti) 育中考分值會(hui) 大幅增加。
今年多個(ge) 省份陸續出台具體(ti) 政策,“提分”成了各地政策的一大亮點。比如,河南提出,從(cong) 2024年起,該省中招體(ti) 育考試總分值將由目前的70分提高到100分;內(nei) 蒙古提出,到2025年內(nei) 蒙古中考體(ti) 育考試分值將提升至80分;北京市新版的義(yi) 務教育體(ti) 育與(yu) 健康考核評價(jia) 方案,也將分數提高到了70分。
其實這兩(liang) 年全國有不少地方都在嚐試和探索體(ti) 育中考改革,不過在今年的“雙減”政策背景下,體(ti) 育中考改革的意義(yi) 更加不同了。從(cong) 表麵看,是體(ti) 育中考分數的增加,而究其本質,卻是破解“唯分數論”的功利化、短視化問題的一把鑰匙。
梳理各地的新政可以發現,各地改革措施中都著重突出了過程性評價(jia) 。以北京為(wei) 例,北京市提出將在四年級、六年級、八年級第一學期進行體(ti) 質健康考核,包括體(ti) 重指數、肺活量、50米跑、坐位體(ti) 前屈、1分鍾跳繩、1分鍾仰臥起坐等。北京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介紹,這些項目並非是新增內(nei) 容,考核隻是更加強調過程的積累和國家基本健康標準的達成。這部分占分是30分,每次10分,而且學生隻要達到良好及以上就可以得滿分,重在引導孩子和家長盡早關(guan) 注孩子體(ti) 質健康的目標達成度。
即使是現場考試的部分,北京也大大增加了學生選擇的項目,共有22項,比以往增加了14項,學生可以從(cong) 中選擇4項進行考試,有了更多選擇,大大增加了學生拿高分、拿滿分的幾率。
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體(ti) 育中考改革與(yu) “雙減”政策是相互呼應的,當孩子們(men) 從(cong) 作業(ye) 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中解放出來後,他們(men) 的身影又出現在了運動場上,鍛煉筋骨、揮灑汗水。
無體(ti) 育,不教育。
“健康第一”的理念正在成為(wei) 現實,體(ti) 育已經成為(wei) 撬動應試鏈條的杠杆,使德智體(ti) 美勞“五育並舉(ju) ”得以真正落在實處。
改變的效果已經顯現,據教育部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中小學生體(ti) 質健康狀況總體(ti) 呈現“逐步提升”的趨勢,其中,優(you) 良率由2016年的26.5%上升至目前的33%,上升了6.5個(ge) 百分點。各學段學生超重和肥胖比例、視力不良率比例均呈現出了逐年下降的趨勢。
“依法帶娃” 家事變國事
今年10月23日,全國人大通過了家庭教育促進法,並從(cong) 明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首次就家庭教育進行立法,在家庭教育事業(ye) 中具有裏程碑意義(yi) 。
家庭教育促進法首先把家庭教育放在了法律高度,以往那些“家門內(nei) ”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發生的“家務事”一躍成為(wei) 了重要的“國事”。
家庭教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家長們(men) 要在法律的框架下承擔起家庭教育的主體(ti) 責任。從(cong) 此之後,家長們(men) 要“依法帶娃”了。
另外,家庭教育促進法還突出了“促進”兩(liang) 字,法律條文中專(zhuan) 門有“國家支持”一章,明確了國家的責任,同時也明確了從(cong) 省級到縣級以及企事業(ye) 單位、群團組織等各機構對家庭教育都有責任,要給予大力支持。
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台與(yu) 其說是一次立法,不如說是一次教育。
曾幾何時,家庭教育在兩(liang) 個(ge) 極端間搖擺,一端是“雞娃”,一端是“放養(yang) ”,無論站在哪一端,家長都簡單粗暴地認為(wei) 自己是對的,在爭(zheng) 論和搖擺中,家長的身份也模糊了,他們(men) 時而像保姆、時而像老師、時而像監工、時而像看客,在混亂(luan) 的角色中,家庭教育中的越界與(yu) 缺位交織存在,巨大的內(nei) 耗帶來巨大的焦慮……
現在,借由法律的出台,全社會(hui) 把與(yu) 家庭教育相關(guan) 的諸多問題擺在了桌麵上,在一次次的分析和討論中,家庭教育的界限更加清晰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hui) 教育要各安其位、各司其職,把學知識的事情交給學校,讓生活教育在家庭中真正發生,而校外教育則以實踐性的教育為(wei) 主;家長的職責也清晰了,就像法律條文中規定的那樣: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wei) 促進未成年人全麵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身體(ti) 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yang) 、行為(wei) 習(xi) 慣等方麵的培育、引導和影響。
所有的改變已經發生,改變的初心是為(wei) 了孩子更好的成長,也為(wei) 了我們(men) 共同擁有一個(ge) 更好的明天。
校園中的疫情大考
這一年,全國的校園都經受了一次疫情大考。
今年4月,教育部要求部署做好教育係統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從(cong) 此,全國校園拉開了學生疫苗接種工作的大幕。
截至11月,全國18歲以上學生新冠疫苗接種率已達95%以上。我國3—11歲人群已接種新冠病毒疫苗8439.5萬(wan) 人,加強免疫已接種4944萬(wan) 人。
而在校園裏,如何在從(cong) 嚴(yan) 從(cong) 緊、科學精準的疫情防控下保障學校按時、安全的開學,開展教學工作,成為(wei) 了各地學校需要麵對的一場大考。
核酸檢測、接種疫苗已成為(wei) 了不少學校的“標配”。然而,狡猾的病毒依然進入了校園,學校的迅速響應、師生的暖心舉(ju) 動更是頻頻成為(wei) 網絡熱議的話題。
在校園封校後,大連海事大學“各種寵學生”。不僅(jin) 早餐提供免費雞蛋,午餐、晚餐各餐廳還為(wei) 就餐同學免費送大雞腿。一天深夜,有學生留言“想吃糖葫蘆,食堂可以賣嘛?”學校後勤老師回複稱:“我們(men) 爭(zheng) 取幫到你。”沒想到,糖葫蘆就因為(wei) 一個(ge) 學生的留言在學校急速“上架”了。
疫情突如其來,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予以封閉管理。近1小時,近500名學生誌願者火速集結。“我是黨(dang) 員,我先上。”“我是醫學生,讓我上。”……而在核酸檢測現場,在校師生佩戴口罩排隊,秩序井然,還有人邊看書(shu) 邊排隊。
如今,人們(men) 迎來了又一個(ge) 伴隨著疫情的冬季,校園防控仍在進行時。
每一個(ge) 寒冬都會(hui) 過去,每一個(ge) 春天都會(hui) 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