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上午,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hui) 議開幕前,“委員通道”集中采訪活動開啟。10名省政協委員回答記者提問。
1月6日上午,河南省十三屆人大六次會(hui) 議開幕前,舉(ju) 辦“代表通道”集中采訪活動,邀請有關(guan) 人大代表接受媒體(ti) 采訪。
張林委員:“人人持證”才有“技能河南”
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勞務輸出大省,全省正在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那麽(me) ,這項重要政策對於(yu) 富民強省有著怎樣的意義(yi) ?
1月5日上午, 河南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hui) 議開幕前的“委員通道”上,省政協委員、新鄉(xiang) 職業(ye) 技術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張林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河南是全國人口第三大省、勞務輸出第二大省,就業(ye) 務工人口達到5700萬(wan) 之多,為(wei) 經濟建設和社會(hui) 發展提供了大量人力資源支持。但河南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卻很低,2020年在全國31個(ge) 省份中,排在第24位。
“為(wei) 什麽(me) 河南人收入這麽(me) 低?其中一個(ge) 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men) 很多務工者的就業(ye) 層次偏低,工作技術含量不高,比如保安、保潔、保姆等等,可替代性強,收入不高,也很容易失業(ye) 。”分析完原因,張林表示,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需要大力開展職業(ye) 教育和技能培訓。通過大規模的職業(ye) 培訓,使就業(ye) 務工人員掌握一技之長,找到好一些的工作,得到高一些的收入。
“現在勞務市場上,高級電工、高級焊工、工業(ye) 機器人操作維修工一人難求,兩(liang) 三個(ge) 崗位才能招到一個(ge) 人,有些技能崗位高薪也招不到人。”這些都充分說明了職業(ye) 教育和技能培訓的重要作用。
在職業(ye) 院校工作多年,張林對兩(liang) 句話體(ti) 會(hui) 很深。
第一句是“一技在手,就業(ye) 無憂”。他所在的學校在校生3萬(wan) 多人,其中70%以上來自農(nong) 村,而且大多數不擅長理論學習(xi) 和考試,但他們(men) 動手能力強、腦子活、能吃苦,經過努力學習(xi) 、刻苦訓練後,畢業(ye) 時不僅(jin) 能拿到學曆證書(shu) ,還能拿到職業(ye) 資格證書(shu) 和技能等級證書(shu) 。憑借著這些技術技能,實現了長年95%以上的就業(ye) 率,而且大多數工作穩定、前景廣闊。
第二句是“技能改變命運,匠心成就人生”。“我們(men) 的一些優(you) 秀學生堅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積極參加技能大賽,在賽場上展露才華,被一些大型研發機構發現和錄用。”張林舉(ju) 例,如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這個(ge) 國家重點戰略科研單位,10年間就錄用了學校競賽獲獎的畢業(ye) 生23名;入職年薪從(cong) 7萬(wan) 元上升到今年的20萬(wan) 元;許多人的年薪已經超過了30萬(wan) ,實現了職業(ye) 生涯的重大跨越。
“應當說,我們(men) 遇到了一個(ge) 新時代、好時代,遇到了一個(ge) 人人可以出彩的時代。”張林表示,希望全社會(hui) 都能夠鼓勵和支持更多的就業(ye) 者、創業(ye) 者和廣大青年,選擇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用技能點亮人生;希望廣大企業(ye) 能為(wei) 自己的員工設置一條技能升級的職業(ye) 通道,支持他們(men) 不斷提升技術技能,與(yu) 企業(ye) 共成長;希望職業(ye) 院校和培訓機構,堅定地走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培養(yang) 出更多社會(hui) 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為(wei) 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輸送動能。
李素雲(yun) 委員: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誇誇中醫藥
“製定中醫藥科技創新專(zhuan) 項規劃和措施,推動我省由中醫藥大省邁進中醫藥強省。”——省政協委員李素雲(yun)
河南作為(wei) 中醫藥大省,怎樣更好地傳(chuan) 承創新中醫藥事業(ye) ?
省政協常委、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李素雲(yun) 認為(wei) ,應從(cong) 四個(ge) 方麵發力,一是搭建高水平中醫藥科技創新平台;二是大力培養(yang) 中醫藥領軍(jun) 人才和國家級中醫藥傳(chuan) 承創新團隊;三是加強中醫藥關(guan) 鍵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四是製定中醫藥科技創新專(zhuan) 項規劃和措施,推動我省由中醫藥大省邁進中醫藥強省。
於(yu) 魯冀委員:“三還”讓“母親(qin) 河”更美顏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借助這一重要戰略機遇,黃河正在悄然發生改變。
省政協委員、鄭州大學生態與(yu) 環境學院環境管理與(yu) 修複研究所所長於(yu) 魯冀用兩(liang) 張照片和兩(liang) 個(ge) 數據進行了說明。
一張照片是黃河濕地裏的天鵝一家,這張照片背後的數字是80.5%,近兩(liang) 年黃河流域Ⅲ類及以上水體(ti) ,也就是“好水”的比例,已經由65.8%提升到了80.5%,越來越好的水質讓“母親(qin) 河換了新顏”。另一張照片是三門峽大壩附近的黃河生態廊道,它背後的數字是1186。截至2021年年底,我省黃河兩(liang) 岸生態廊道加到一起已有1186公裏,南岸已經基本全線貫通,越來越綠的廊道讓“母親(qin) 河穿了新衣”。
“黃河流域水生態保護是一個(ge) 長期、艱巨、係統的任務。希望我們(men) 共同努力,讓黃河成為(wei) 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於(yu) 魯冀說。
崔曉霞代表:職業(ye) 教育要扮好三角色
記者:作為(wei) 一名職業(ye) 教育工作者,您認為(wei) 職業(ye) 教育該如何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積極擔當作為(wei) ,為(wei) 廣大的農(nong) 村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活水呢?
省人大代表、柘城縣職教中心校長崔曉霞:結合我多年的職業(ye) 教育實踐,我認為(wei) ,在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工作中,我們(men) 要努力扮演好三個(ge) 角色。
第一個(ge) 角色是,要當農(nong) 民增收致富的“領航員”。我們(men) 柘城縣是一個(ge) 典型的農(nong) 業(ye) 大縣,鄉(xiang) 村人口占65%,促進農(nong) 民增收致富,職業(ye) 教育義(yi) 不容辭。近年來,我們(men) 學校在做好學曆教育的同時,先後開發了10多門課程,在全縣每個(ge) 鄉(xiang) 鎮設立培訓點,開展養(yang) 殖、種植等方麵技能培訓,讓農(nong) 民“先富腦子、再找路子”。
第二個(ge) 角色是,要當好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的護航員。多年來,我們(men) 每次技能培訓班結束後,都要做好回訪。我們(men) 以鄉(xiang) 為(wei) 單位建立了專(zhuan) 門的技能培訓聯絡群,開展一對一跟蹤服務和全程技術指導,幫助群眾(zhong) 實現了“一技在身,挖掉窮根”。
第三個(ge) 角色是,我們(men) 還要當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人才儲(chu) 備員”。目前,我們(men) 學校在校生4200多人,22個(ge) 專(zhuan) 業(ye) ,涉農(nong) 專(zhuan) 業(ye) 學生不足300人。下一步,我們(men) 要圍繞“三農(nong) ”發展新需求,調整專(zhuan) 業(ye) 設置,擴大招生規模,進行訂單式、冠名式培訓,培養(yang) 更多高層次新型技能人才,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上貢獻我們(men) 職教“人才輸送”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