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体育登入口

納入普通本科學士學位體係後

職教本科,未來之路怎麽走

發布時間:2022年01月25日09:25 來源:光明日報

  此時,已經從(cong) 高職院校畢業(ye) 半年多的黃遠菲,還在尋求一份合適的工作。求職期間,她深刻感受到,自己與(yu) 普通高校畢業(ye) 生的“身份差距”。她說,“這種差距是全方位的,總感覺低人一等”。


  此言不虛。一直以來,學位都是掣肘職業(ye) 教育發展的關(guan) 鍵痛點之一。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這個(ge) 問題終於(yu) 等到了落錘定音的一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辦公室日前印發《關(guan) 於(yu) 做好本科層次職業(ye) 學校學士學位授權與(yu) 授予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將職業(ye) 本科納入現有學士學位工作體(ti) 係,按學科門類授予學士學位,學士學位證書(shu) 格式一致,但在學士學位授權、學位授予標準等方麵強化職業(ye) 教育育人特點,突出職業(ye) 能力和素養(yang) ,完善職業(ye) 本科授予學士學位的質量保障體(ti) 係,促進職業(ye) 本科高質量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明確,普通本科和職業(ye) 本科都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學士學位授權和授予管理辦法》進行學士學位授權、授予、管理和質量監督;在證書(shu) 效用方麵,兩(liang) 者價(jia) 值等同,在就業(ye) 、考研、考公等方麵具有同樣的效力。


  納入學士學位體(ti) 係後,本科層次職業(ye) 學校的招生、評價(jia) 、人才培養(yang) 方式等方麵,將會(hui) 發生哪些變化?又該注意哪些問題與(yu) 挑戰?


  職業(ye) 教育不再是“斷頭教育”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持續深入,我國對高端應用型人才的技術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要求不斷提升。在這種背景下,我國正在逐步構建與(yu)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技能稟賦需求適配的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提高人才培養(yang) 的質量標準與(yu) 規格要求。”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薛新龍看來,職業(ye) 本科納入現有學士學位工作體(ti) 係,意味著國家將以更高規格的人才培養(yang) 要求和質量把控程序,保證本科層次職業(ye) 教育人才培養(yang) 目標的落實;同時,也是職業(ye) 教育作為(wei) 與(yu) 區域經濟發展緊密關(guan) 聯的類型教育,完善自身管理製度體(ti) 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


  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潘海生則認為(wei) ,這是我國高質量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需要的必然選擇。“從(cong) 製度上講,職業(ye) 本科納入學位體(ti) 係打通了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最後障礙,從(cong) 此職業(ye) 教育不再是‘斷頭教育’,中職生和職業(ye) 專(zhuan) 科學生獲得了公平升學權利,獲得了直接就業(ye) 以外更多的個(ge) 人發展的機會(hui) ,職業(ye) 教育擁有廣闊前景。從(cong) 定位上講,職業(ye) 本科在學士學位授權、學位授予標準等方麵突出職業(ye) 教育特色,突出職業(ye) 能力和素養(yang) ,明確了職業(ye) 本科是與(yu) 普通本科不同的教育類型,有助於(yu) 進一步強化職業(ye) 教育的類型定位,不斷提升職業(ye) 教育適應力,職業(ye) 教育大有可為(wei) 。”


  含金量的大大提高,是東(dong) 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朱文輝最為(wei) 看重的一點。“受歡迎程度低、畢業(ye) 生向上晉升通道窄是職業(ye) 教育長期存在的問題。將職教本科納入學位體(ti) 係能夠打破對職業(ye) 教育的固有偏見,有助於(yu) 防止職業(ye) 本科院校的畢業(ye) 生在就業(ye) 、升學中被歧視,助力職業(ye) 本科辦出特色與(yu) 高質量,扭轉社會(hui) 對職業(ye) 教育低人一等的看法,大大提高職業(ye) 教育的含金量。”


  進行高層次、高起點、高標準統籌規劃


  不過,需要的注意的是,對於(yu) 職教本科而言,納入學士學位體(ti) 係隻是開始。潘海生強調,為(wei) 了適應新體(ti) 係,職教本科需要從(cong) 招生、培養(yang) 和評價(jia) 等方麵進行高標準的統籌規劃。


  “在招生製度方麵,需要加快建立符合職教本科教育規律、與(yu) 普通高考等值互認的‘職教高考’製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ye) 技能’考試招生辦法,探索分類考試、綜合評價(jia) 、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建立以中職學生為(wei) 主,吸收普通教育學生和社會(hui) 人員的開放性職教高考招生模式。”潘海生說。


  朱文輝則表示,和專(zhuan) 科層次的職業(ye) 教育相比,職教本科多了對理論性和創新性的要求。和普通本科相比,納入學位體(ti) 係後的職業(ye) 教育多了對實踐性和技能性的要求。“這就意味著,我們(men) 既要培養(yang) 學生掌握更加廣博的知識體(ti) 係,能夠對一些技術難題給出詳細的解釋和闡述,也要強調學生掌握堅實的操作性技術,在一些技術難題上給出解決(jue) 方案。”


  潘海生補充道,麵向產(chan) 業(ye) 高端和高端產(chan) 業(ye) ,應注重複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yang) ,完善公共基礎課和專(zhuan) 業(ye) 基礎課,加強專(zhuan) 業(ye) 核心課程模塊化建設,強化技術應用和技術創新,強化實踐教學管理,培養(yang) 具有審辨式思維能力、解決(jue) 複雜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型、複合型、創新型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


  “評價(jia) 機製也很重要。”朱文輝指出,職教本科不能依循專(zhuan) 科層次職業(ye) 教育的評價(jia) 標準,也不能效仿普通本科的評價(jia) 標準,要緊扣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yang) 的目標定位,建立遵循職教本科規律的新的評價(jia) 標準。評價(jia) 標準要能夠體(ti) 現對學生運用知識解決(jue) 具體(ti) 技術問題能力的要求。


  對此潘海生建議,堅持以學生為(wei) 中心,構建多元主體(ti) 參與(yu) 的職業(ye) 本科教育辦學質量外部評價(jia) 體(ti) 係,積極探索職教本科專(zhuan) 業(ye) 認證模式,發揮院校自身積極性,探索建立職業(ye) 本科教學診斷體(ti) 係,逐步建立自我監督評價(jia) 和外部評價(jia) 相輔相成、相互支持的質量評價(jia) 體(ti) 係。


  避免理論學習(xi) 和實踐應用脫節等問題


  職業(ye) 本科納入學位體(ti) 係之後,還要注意哪些問題與(yu) 挑戰?又該如何應對?


  注意避免職教本科人才培養(yang) 標準和模式與(yu) 普通本科趨同,職業(ye) 教育失去自身的辦學定位特色。薛新龍提醒,“這要求本科層次職業(ye) 教育學士學位授予單位在製定本單位的學位授予程序和授予標準時,應該突出職業(ye) 技能人才培養(yang) 規律,注重完善應用技能素養(yang) 考核條件和課程體(ti) 係,建立職業(ye) 教育學士學位管理和質量保障相關(guan) 規章製度,避免照搬照抄普通本科學校學士學位授予標準。”


  “職教本科所要培養(yang) 學生的能力層次要求隨之上移,所涉及領域的複合性和集成度都大大提高。相應的教材編寫(xie) 、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學生發展等也要有變化。”朱文輝說:“總體(ti) 而言,要避免理論學習(xi) 和實踐應用可能麵臨(lin) 脫節的問題,避免職業(ye) 素養(yang) 和工匠精神淡化的問題。隻有把理論學習(xi) 和實踐應用緊密銜接,把職業(ye) 素養(yang) 和工匠精神與(yu) 科學技術真正融合,才能培養(yang) 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職教本科,關(guan) 鍵在於(yu) 獲得社會(hui) 認可,根本在於(yu) 辦學質量,取決(jue) 於(yu) 標準體(ti) 係的建立、內(nei) 涵的提升和保障體(ti) 係的完善。”潘海生指出,應建立職教本科標準體(ti) 係,遵循職業(ye) 教育類型屬性和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規律,抓緊製定職業(ye) 本科教育的實習(xi) 實訓標準、人才培養(yang) 質量標準、專(zhuan) 業(ye) 儀(yi) 器設備裝備規範等各項標準,構建適合國情、結構合理的職業(ye) 本科教育標準體(ti) 係。


  加強職教本科內(nei) 涵建設也是勢在必行。潘海生建議,一方麵專(zhuan) 業(ye) 建設不僅(jin) 要體(ti) 現“職”,還要體(ti) 現“高”;不僅(jin) 要緊緊圍繞聚焦高端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業(ye) 高端、對接新職業(ye) ,還要進行係統設計,注重與(yu) 中等職業(ye) 教育、高職專(zhuan) 科教育有機銜接和一體(ti) 化設計;更要緊緊圍繞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hui) 產(chan) 業(ye) 發展重點領域,服務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對接新職業(ye) ,更要與(yu) 學校辦學特色相契合。另一方麵,要積極實踐科研與(yu) 育人相統一的校企合作新樣態,積極推進產(chan) 業(ye) 學院、企業(ye) 大學等校企合作新形式,不斷創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徑與(yu) 方式。


  潘海生還建議,要進一步完善職教保障體(ti) 係。“一方麵,不斷加大校舍建設和設施設備投入,加強專(zhuan) 業(ye) 化、實體(ti) 化實習(xi) 實訓基地建設,吸引企業(ye) 聯合建設產(chan) 業(ye) 學院和協同創新中心、企業(ye) 工作室、實驗室、創新創業(ye) 基地、實踐基地、校外實習(xi) 基地等,提升職教本科辦學硬件條件。另一方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強化教師科研創新能力培養(yang) ,引導教師主動承擔‘立地式’研發任務,著力破解企業(ye) 生產(chan) 中的技術難題,將新生產(chan) 案例、新技術方案、新研發成果轉化為(wei) 教學項目,以科研反哺教學,提升職教本科人才培養(yang) 質量。”


作者:記者 晉浩天 責任編輯:李達

最新發布

公眾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