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ge) 926人的偏僻鄉(xiang) 村,走出了5個(ge) 博士,7個(ge) 碩士,40多個(ge) 本科專(zhuan) 科人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遠高於(yu) 周邊地區。
一個(ge) 偏遠鄉(xiang) 村怎麽(me) 會(hui) 走出這麽(me) 多人才?這個(ge) 偏僻鄉(xiang) 村在哪裏?它叫什麽(me) 名字?是誰創建的“教育大院”?帶著這些疑問,記者在春節期間慕名前往,一探究竟。
這個(ge) 偏僻村莊位於(yu) 社旗縣興(xing) 隆鎮東(dong) 南12公裏的塔前村,地處興(xing) 隆、太和、苗店三鎮交匯處。過去這裏土地瘠薄、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可謂窮鄉(xiang) 僻壤。十八大以來,尤其是近幾年,村兩(liang) 委班子率領全村廣大幹群在鎮黨(dang) 委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全村整體(ti) 麵貌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田林井渠路電配套,疏菜基地一望無際,一副嶄新的新農(nong) 村美麗(li) 畫卷展現在人們(men) 麵前。此外,這個(ge) 人口不到千人(926人)的偏僻村莊,近年走出了11位碩博士(其中5位全日製博士,6位碩士),本專(zhuan) 科人才更多,遠遠高於(yu) 全國和南陽市、社旗縣的平均數,成為(wei) 村民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一件事。
據悉新近落成的這座“教育大院”,是本村走出去、社旗縣基礎教研室原主任、現已退休的秦遠晴老師創辦的。秦老師是教育的行家裏手,在職時,把工作搞得紅紅火火,退休後仍發揮餘(yu) 熱,在家鄉(xiang) 及省內(nei) 外做報告,傳(chuan) 遞新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方法。看到家鄉(xiang) 湧現出這麽(me) 多人才,他決(jue) 心為(wei) 家鄉(xiang) 教育再添一把力,於(yu) 是,他利用老家閑置的宅院,翻舊為(wei) 新,創辦“教育大院”。今年大年初一後正式啟用,首屆“榜樣的力量春節展覽”吸引方圓十裏八鄉(xiang) 的人們(men) 前來參觀學習(xi) ,成為(wei) 一道給人啟發鼓舞催人奮進的鄉(xiang) 村美麗(li) 風景。
“塔前村曆來就有尊師重教、耕讀傳(chuan) 家的光榮傳(chuan) 統。‘教育大院’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建設”為(wei) 方向,以教育為(wei) 主體(ti) 內(nei) 容,以庭院為(wei) 平台,以展覽活動為(wei) 載體(ti) ,以看、講、聽、說、寫(xie) 為(wei) 抓手,以村上先進人物為(wei) “楷模”,為(wei) 推動形成良好學風、優(you) 良家風、文明鄉(xiang) 風而努力。”談起創辦“教育大院”的初衷,秦遠晴老師告訴記者,近兩(liang) 年,黨(dang) 和國家把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一項重大任務。鄉(xiang) 村要振興(xing) ,教育需先行。通過創辦教育大院,使家鄉(xiang) 更多學子受到教育,使父老鄉(xiang) 親(qin) 思想受到洗禮,為(wei) 新農(nong) 村建設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揮餘(yu) 熱,貢獻力量。
“教育大院”自大年初一開放後,秦遠晴老師一直堅守在這裏,對觀眾(zhong) 進行生動、全麵而具有啟發教育意義(yi) 的講解,吸引本村和外村許多學生和家長前來參觀學習(xi) ,社旗城區、南陽市區等周邊地區的人也紛紛到這裏學習(xi) 取經。
(來源:河南省教育融媒體(ti) 采編中心 記者:王丙雙 通訊員:張殿舉(j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