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体育登入口

如何從“心”開始關愛留守兒童

發布時間:2022年02月08日17:40 來源:中國教育報

落實“雙減”政策,哪些措施有利於(yu) 改善留守兒(er) 童心理狀況 數據來源:中國教育報微信公眾(zhong) 號


  春節假期溫馨的團圓之後,大批農(nong) 村青壯年陸續踏上了返城務工的路途,留下一些不得不繼續托付給老人或親(qin) 戚照顧的留守兒(er) 童。


  不久前發布的《鄉(xiang) 村兒(er) 童心理健康調查報告》顯示,鄉(xiang) 村兒(er) 童抑鬱、焦慮情況堪憂,留守兒(er) 童這兩(liang) 項指標均高於(yu) 非留守兒(er) 童。如何給予他們(men) 更多關(guan) 愛?中國教育報微信公眾(zhong) 號就此話題開展了線上調查,共有近千名網友參與(yu) 。調查結果顯示,過半數網友認為(wei) ,鄉(xiang) 村兒(er) 童抑鬱檢出率高,父母陪伴的缺失是重要原因之一。如何進一步保障留守兒(er) 童的心理健康值得深入關(guan) 注。


  父母陪伴缺失影響兒(er) 童心理健康


  “孩子是否在早期和父母或者重要看護者形成安全良好的依戀關(guan) 係,是影響兒(er) 童青少年心理與(yu) 人格健全發展的關(guan) 鍵因素。”陝西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中國心理學會(hui) 社會(hui) 心理學分會(hui) 理事何寧指出,良好親(qin) 子關(guan) 係下成長的兒(er) 童更加自信、自尊、樂(le) 觀、充滿希望,對於(yu) 失敗和挫折有更好的心理彈性,期待與(yu) 他人建立良好關(guan) 係;而留守家庭中,由於(yu) 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不在身邊,兒(er) 童建立親(qin) 密情感聯結的需求常常得不到滿足,就容易觸發孤獨、恐懼、無助等情緒體(ti) 驗,安全感較低,自卑感較強,容易引發心理和行為(wei) 問題。


  河北省張家口市外口泉小學是一所鄉(xiang) 村學校,該校校長賈江表示:“鄉(xiang) 村留守兒(er) 童缺乏父母在身邊的關(guan) 愛,大多數農(nong) 村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僅(jin) 能夠保證孩子吃飽穿暖,部分兒(er) 童可能因為(wei) 正常的情緒無法及時表達,長時間壓抑,從(cong) 而出現心理問題,但老人很難發現並有效疏解。”


  何寧認為(wei) ,兒(er) 童能夠通過觀察父母的行為(wei) ,逐步學會(hui) 如何有效應對壓力挫折、積極麵對負麵事件、成功建立人際關(guan) 係,但留守兒(er) 童常常缺乏這樣的學習(xi) 經曆,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他們(men) 形成良好的應對方式與(yu) 靈活的調節能力,也容易導致他們(men) 的低自尊和低效能感,容易陷入消極被動和抑鬱無助的困境。


  推動家校社協同關(guan) 愛留守兒(er) 童


  調查中,超過四分之一的網友表示,開展學生心理輔導遇到的難題是家校溝通困難,一些留守兒(er) 童的父母外出後,與(yu) 其共同生活的監護人缺乏輔導能力。如何解決(jue) 此類問題?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在花表示,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實施,讓帶娃“有法可依”,對學校而言也有積極意義(yi) ,一方麵為(wei) 家校共育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麵也督促家校社協同配合。為(wei) 此,任課教師及班主任可能要付出更多努力,即使家長外出務工,也可以靈活多樣地為(wei) 家長提供指導,比如開展線上講座等,促進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更多的有效參與(yu) 。


  此外,超三分之一的網友認為(wei) ,留守兒(er) 童出現心理問題後,可以由班主任、學科教師進行家訪和心理輔導。何寧對此表示讚同,倘若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教師尤其需要與(yu) 父母進行耐心溝通和共同協商,借助家庭的情感優(you) 勢與(yu) 資源進行心理支持與(yu) 撫慰,使父母能夠及時和柔性地為(wei) 孩子提供物質幫助、情感支持和行為(wei) 建議。如能利用專(zhuan) 職心理教師或專(zhuan) 業(ye) 輔導機構的力量,效果會(hui) 更好。


  賈江介紹,通過近幾年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深入實施,社會(hui) 各方對鄉(xiang) 村留守兒(er) 童的關(guan) 愛度有所提高,一些公益機構和社會(hui) 團體(ti) 對留守兒(er) 童進行了物質上的幫助,有一些高校還對留守兒(er) 童提供了“代理媽媽”等服務,及時疏導孩子心理問題,效果良好。


  留守兒(er) 童父母如何實現“情感在場”


  “父母‘親(qin) 自養(yang) 育’有助於(yu) 緩解留守兒(er) 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若要最大化‘親(qin) 自養(yang) 育’的效用,要提高父母陪伴和‘在場’的質量。”何寧強調,父母能否提供良好的社會(hui) 性支持與(yu) 工具性支持,是更為(wei) 實質和關(guan) 鍵的問題。


  留守兒(er) 童的父母往往無法常伴孩子身邊,在缺少“物理在場”的情況下,如何實現“情感在場”?


  網友@蔡妮說:“我的孩子也是留守兒(er) 童,我們(men) 每天至少視頻一次,固定時間,我會(hui) 提前把聊天話題、主要事項寫(xie) 在備忘錄裏,讓視頻高效有趣,並且長期堅持下來。”


  劉在花建議:“現在溝通方式比較多元,可以通過打電話或者微信視頻等,增加親(qin) 子溝通的次數。父母要了解和掌握一些親(qin) 子溝通的技巧,比如,多鼓勵和稱讚、給孩子說‘不’的權利、建立長期的雙向溝通,提高溝通質量。有時也可以采用書(shu) 麵語言溝通,比如給孩子寫(xie) 封信等,讓孩子盡情吐露。要更加專(zhuan) 注於(yu) 使孩子產(chan) 生被關(guan) 愛被接納的感受,激發孩子主動與(yu) 家長分享情感和思想的願望,不要在沒有深思熟慮的情況下‘封住’孩子的嘴,隨意否決(jue) 孩子的發言權。”


  網友觀點


  @林間清暉:真心希望國家能多為(wei) 學校培養(yang) 心理谘詢師,我們(men) 老師都很關(guan) 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但是作為(wei) 非專(zhuan) 業(ye) 人員,我們(men) 的疏導是不專(zhuan) 業(ye) 的。


  @四月十月:應該完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義(yi) 務教育幫扶製度,盡量幫助他們(men) 在父母工作的地方就近接受教育。


作者:孔萌 易鑫 責任編輯:

最新發布

公眾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