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hui) 隆重舉(ju) 行。大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語重心長:“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他對脫貧後的部署思慮已久,要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總書(shu) 記的諄諄叮囑,指明方向,鼓舞人心。
脫貧攻堅的征程上,“教育”熠熠發光。改造學校、職業(ye) 培訓、對口幫扶……無數家庭戰勝貧困,改變命運。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藍圖中,“教育”再擔重任。築牢底線、創新模式、文化浸潤……秀美山村激發活力,提檔升級。
正值春回大地。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圖景裏,教育戰線奮楫揚帆。
鞏固拓展,有效銜接
河北省威縣魏家寨村,梨樹繁茂,生機盎然。
曾經,這個(ge) 位於(yu) 華北平原深處的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村,產(chan) 業(ye) 匱乏,增收乏力。自2015年教育部定點扶貧以來,通過高質量精準扶貧,魏家寨村全麵擺脫貧困。
不久前,又有一個(ge) 好消息傳(chuan) 來:教育部確定魏家寨村為(wei) 定點幫扶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村。
從(cong) “扶貧”到“振興(xing) ”,一個(ge) 轉變,滿是使命,飽含希望。
魏家寨村,是教育係統賡續奮鬥的縮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這是“三農(nong) ”工作重心曆史性轉移。胸懷“國之大者”,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教育部迅速調整工作機製,轉換工作重心。
加強領導——
教育部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調整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領導小組,部黨(dang) 組書(shu) 記、部長為(wei) 組長,部黨(dang) 組成員為(wei) 副組長,各司局、直屬單位均作為(wei) 成員單位。
健全體(ti) 係——
全麵建立“部黨(dang) 組會(hui) —領導小組會(hui) —工作推進會(hui) ”相銜接的決(jue) 策部署和推動落實工作體(ti) 係。
加大幫扶——
部黨(dang) 組成員統籌指導,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全覆蓋對口聯係160個(ge) 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
強化保障——
聚焦義(yi) 務教育有保障、鄉(xiang) 村教師隊伍建設、教育信息化、定點幫扶等領域出台係列政策文件。
與(yu) 此同時,26個(ge) 省級教育部門、85所直屬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也成立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領導小組。從(cong) 教育部內(nei) 到部外、從(cong) 省級教育部門到直屬高校,工作重心實現全麵銜接轉段。
在新的組織領導和工作機製下,教育係統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取得良好開局。
這個(ge) 寒假,廣西南寧第十七中學的教職工們(men) 持續做好家訪、勸返工作。“假期結束後,孩子們(men) 能否如數歸來,是我最關(guan) 心的事。”校長張焰說。
該校80%以上的學生來自進城務工家庭,大部分是低收入人群子女,有些學生會(hui) 因種種原因產(chan) 生厭學棄學情緒,保證“一個(ge) 都不能少”是學校鞏固教育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使命。
推進控輟保學從(cong) 動態清零向常態清零轉變,是一項稍有放鬆就極易反彈的任務。各地壓實責任,以“控輟保學,標準不降,力度不減”為(wei) 底線,脫貧家庭輟學學生持續保持動態清零。
以此為(wei) 主要標誌,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的機製不斷健全:
2021年秋季學期起,本專(zhuan) 科生國家助學貸款額度每人每年提高4000元,精準資助水平大幅提高;
中央財政安排鄉(xiang) 村教師生活補助資金54億(yi) 元,鄉(xiang) 村教師隊伍建設持續加強;
中職學校東(dong) 西部合作辦學推動178所學校結成對口關(guan) 係,支持農(nong) 民工、高素質農(nong) 民、往屆高中畢業(ye) 生等報考高職院校;
三部門聯合印發《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計劃實施方案》,鞏固推普脫貧攻堅成果。
行百裏者半九十,咬定青山不放鬆。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指示精神為(wei) 指引,教育脫貧攻堅的豐(feng) 富經驗,正在轉化為(wei) 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澎湃動力。
“鄉(xiang) 村”“教育”雙促進
教育,是鄉(xiang) 村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是農(nong) 民最為(wei) 關(guan) 注的公共服務。
作為(wei) “優(you) 先發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和“優(you) 先發展教育事業(ye) ”兩(liang) 個(ge) “優(you) 先發展”的重要結合點,鄉(xiang) 村教育,必須擺在“優(you) 先”中的“優(you) 先”位置。
統籌鄉(xiang) 村教育的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率,各地科學製定總體(ti) 規劃,明確時間表、路線圖,鄉(xiang) 村教育振興(xing) 全麵提速。
北京市密雲(yun) 區不老屯中學地處偏遠,師資老化,生源流失,在追求高質量辦學的道路上,困難重重。
2021年,北京十一學校與(yu) 不老屯中學“結盟”。在十一學校鄉(xiang) 村幫扶項目組的幫助下,不老屯中學開啟育人模式變革,不到一年,學校麵貌煥然一新。“我的學校變得特別帶勁!”學生們(men) 歡呼。
“鄉(xiang) 村教育事業(ye) 的發展,無疑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重要支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書(shu) 記夏林茂說,到2025年,北京市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將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這意味著每一所大京郊的鄉(xiang) 村學校都將在融入大城市發展戰略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當不老屯中學的鄉(xiang) 村教育振興(xing) 事業(ye) 轟轟烈烈之時,千裏之外的江蘇徐州市睢寧縣官山鎮官山中學,正在感受教育振興(xing) 鄉(xiang) 村的喜悅。
曾經,官山中學的在校生一度流失至僅(jin) 剩300餘(yu) 人。校長彭躍龍記得當時的淒涼:“學生都到城裏去了,家長走了,村子也空了。”
痛定思痛。在各方幫助下,官山中學臥薪嚐膽,曆經艱辛,憑借鮮明的鄉(xiang) 土教育特色重鑄輝煌。
一係列連鎖反應就此發生:學生日益回流,在校生增長至2000餘(yu) 人。家門口就能上好學,勞動力也不再外流,鎮上企業(ye) 招工難迎刃而解,官山鎮經濟社會(hui) 發展紅紅火火。
從(cong) 北京的不老屯中學,到江蘇的官山中學,勾勒出新起點上教育和鄉(xiang) 村的辯證關(guan) 係,投射出鄉(xiang) 村教育振興(xing) 和教育振興(xing) 鄉(xiang) 村“雙促進”的工作格局。
這是遍布活力的田野——
鼓勵農(nong) 民在教育布局、學校建設、教學管理等方麵積極參與(yu) ,教育公共服務要更適合鄉(xiang) 村、更貼近農(nong) 民,成為(wei) 各界共識和積極行動。
這是充滿希望的田野——
把鄉(xiang) 村學校建設成為(wei) 鄉(xiang) 村的文化高地,成為(wei) 廣泛的社會(hui) 願景。坐落鄉(xiang) 村,紮根鄉(xiang) 土,鄉(xiang) 村學校將成為(wei) 傳(chuan) 承創新鄉(xiang) 村文化的重要陣地。
這是步伐鏗鏘的田野——
麵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每年定向培養(yang) 1萬(wan) 名師範生;加快教育新基建,推進農(nong) 村學校數字校園建設和信息化應用;“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升級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培養(yang) 計劃”,累計招生87萬(wan) 人,以人才振興(xing) 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
鄉(xiang) 村教師“有奔頭”,鄉(xiang) 村孩子“有盼頭”,鄉(xiang) 村教育“有看頭”。“雙格局”的紮實舉(ju) 措,正在錦繡大地上全麵鋪開。
夯實基礎,久久為(wei) 功
回顧脫貧攻堅,明確的時間表、精確的幫扶戶,既要快馬加鞭,又要落地見效。參與(yu) 其中的一線工作者,獲得感滿滿。
展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目標任務相對長遠,穩紮穩打、持之以恒、久久為(wei) 功,成為(wei) 引領工作的價(jia) 值導向。
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大塘漯村村民陳冬(化名)的三名子女,又開始獲得每年1250元—3000元不等的教育補助。
陳冬一家早在2016年就已脫貧,但是2021年,由於(yu) 遭遇一係列變故,全家收入銳減。關(guan) 鍵時刻,寧遠縣的返貧致貧監測預警係統發揮作用,工作人員及時上門核實,將陳冬一家列為(wei) 易返貧致貧對象,縣教育部門迅速落實政策。依靠政策性收入及務工收入,陳冬一家返貧風險顯著降低。
如今,各地正建立健全易返貧致貧學生快速發現和響應機製,“義(yi) 務教育有保障”的底線將築得更緊實。
修煉內(nei) 功、夯實基礎、著眼長遠,2021年,教育係統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沉穩有力。
脫貧攻堅期間,高校全麵投入,將師資、人才、科技等優(you) 勢不斷轉化為(wei) 地方發展的動能,發揮重要作用。
接棒鄉(xiang) 村振興(xing) ,高校再上層樓。2021年,僅(jin) 教育部直屬高校就直接投入和引進幫扶資金5.85億(yi) 元,購買(mai) 和幫助銷售脫貧地區農(nong) 產(chan) 品9.3億(yi) 元,完成縣鄉(xiang) 村基層幹部和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培訓16.23萬(wan) 人次,打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點152個(ge) 。
與(yu) 此同時,高校定點幫扶工作模式日趨豐(feng) 富,“國情育人—勞動教育—創新創業(ye) —成果轉化—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全鏈條工作體(ti) 係日趨完備。
華南理工大學以高校智庫和科技為(wei) 支撐,建立“碳中和新鄉(xiang) 村”的新幫扶模式,發展新能源、推進碳交易,促進鄉(xiang) 村生態資源轉化為(wei) 資產(chan) 。學校和相關(guan) 企業(ye) 合作,推動漁光互補綜合示範基地建設,建設8000戶農(nong) 房改造型光伏陽光亭,創建全國第一支“碳中和新鄉(xiang) 村基金”。“碳中和新鄉(xiang) 村”模式在廣東(dong) 、雲(yun) 南等多地推行,可撬動超過400億(yi) 元的社會(hui) 資金投入。
“華南理工大學將發揮學校獨特優(you) 勢和資源,持續深入做好定點幫扶工作,努力為(wei) 助推脫貧地區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華南理工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麥均洪表示。
接續奮鬥、勇毅前行。
在脫貧攻堅中書(shu) 寫(xie) 濃墨重彩一筆的教育戰線,麵向新的偉(wei) 大任務,必將贏得更加耀眼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