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men) 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期盼著孩子們(men) 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2年11月1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語重心長地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men) 的奮鬥目標。”
10年後,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國有2.9億(yi) 在校學生,要堅持把教育這個(ge) 關(guan) 乎千家萬(wan) 戶和中華民族未來的大事辦好”。
“教育曆來都是政府工作報告民生工作中的第一項議題。”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委員、華中師大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長周洪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dang) 之大計,既是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基礎工程,也是民生之基。”
以人民為(wei) 中心,發展更高質量的教育
“中西部地區及邊遠地區的教育變化是有目共睹的。”在全國政協委員、青海民族大學師範學院副教授李莉娟看來,各類教育學位持續擴增,在邊遠地區深入實施學前教育振興(xing) 行動,義(yi) 務教育“雙減”政策有效落實,全麵消除了超大班額,高等教育內(nei) 涵式發展穩步推進。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基礎教育曆史性地解決(jue) 了“有學上”問題,教育公平實現了新跨越。“如今,人民對公平接受教育、接受更加優(you) 質教育的需求有了更高的期待。”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安陽市教育局局長黃豔說出了老百姓的心聲。
更高質量的教育,必須優(you) 先保障“底部”需求。
針對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hui) 議“關(guan) 於(yu) 讓外來務工者隨遷子女都能公平享受九年義(yi) 務教育的建議”,教育部明確答複,從(cong) 2021年起,各地均不得要求家長提供計劃生育、超齡入學、戶籍地無人監護等證明材料,精簡不必要的證明材料,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僅(jin) 憑居住證入學。
對留守兒(er) 童、殘疾兒(er) 童、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急需服務的群體(ti) ,多個(ge) 省份明確,在中小學課後服務中優(you) 先保障。
更高質量的教育,必先回應新時期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我們(men) 已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周洪宇說,如何鞏固和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如何有效銜接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是我們(men) 教育麵臨(lin) 的重要任務。
2021年5月,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關(guan) 於(yu) 實現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的意見》,明確提出4項任務:義(yi) 務教育有保障、經濟困難學生幫扶機製、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完善鞏固拓展對口幫扶機製,每一項措施都直接回應了人民群眾(zhong) 對新時代鄉(xiang) 村教育的呼聲。
更高質量的教育,必從(cong) 規模發展向內(nei) 涵發展轉變。
“到2025年,縣中整體(ti) 辦學水平顯著提升,市域內(nei) 縣中和城區普通高中協調發展機製基本健全,統籌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ye) 教育發展,推動全國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2%以上。”去年12月發布的《“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對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出了具體(ti) 目標。
“縣域普通高中的高質量發展,對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及促進帶動義(yi) 務教育均衡發展至關(guan) 重要。”全國人大代表、東(dong) 北師大附中校長邵誌豪建議,在人力方麵,特崗教師計劃、職稱評聘、專(zhuan) 業(ye) 培訓等要向縣域高中教師傾(qing) 斜;在財力方麵,保障好縣域高中教師的工資與(yu) 待遇,保障好學校的辦學資金;在物力方麵,改善辦學條件,增加縣域高中的現代化信息化辦學設備。
“做強存量、做優(you) 增量,讓職業(ye) 本科教育成為(wei) 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全國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職業(ye) 學院院長鄭亞(ya) 莉告訴記者,“穩步發展職業(ye) 本科教育,對已經升格或合並的職業(ye) 大學來說,要提高人才培養(yang) 質量;對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來說,要支持升格。”
以人民為(wei) 中心,回應“急難愁盼”
“截至2月15日,各地共排查非學科類培訓機構18.48萬(wan) 個(ge) ,發現惡意漲價(jia) 機構52個(ge) ,相關(guan) 違規問題已經整改,對相關(guan) 機構進行了嚴(yan) 肅處理,培訓費惡意漲價(jia) 部分已全部退還家長。”近日,教育部針對社會(hui) 反映強烈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的問題,迅速行動、集中整治、立行立改。
人民有所呼,教育有所應。
“雙減”政策發布以來,19個(ge) 部門建立了“雙減”工作專(zhuan) 門協調機製,相繼出台30多個(ge) 配套文件,校外學科類培訓大幅壓減,校內(nei) 服務有效提升。
在河南省安陽市,社會(hui) 上的教育專(zhuan) 業(ye) 力量以誌願者的身份參與(yu) 課後服務。“我們(men) 也引入了本地高等教育資源。”黃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安陽市教育局積極與(yu) 本地高校溝通,在思政一體(ti) 化、課後服務、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麵引入專(zhuan) 業(ye) 力量,滿足了家長與(yu) 學生的需求。
“雙減”,不僅(jin) 減去了過重的學業(ye) 負擔,更減去了盲目焦慮的浮躁,讓教育煥發本色。
從(cong) 這學期開始,周一至周五18時至21時,北京市所有初中學生都可享受免費的在線輔導。利用“互聯網+”,北京市為(wei) 學生提供更為(wei) 精準、個(ge) 性、多樣的教育服務。
“當前,人民群眾(zhong) 對教育的需求進入了一個(ge) 高速增長期,不僅(jin) 希望獲得職業(ye) 發展所需的知識與(yu) 技能,還要獲得自身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周洪宇說,“學生和家長希望能選擇適合的教育,希望教育內(nei) 容更加豐(feng) 富多樣,學習(xi) 更加便捷自主。”
教育發展要得到人民認可,就要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對多樣、特色、優(you) 質教育的需求。
與(yu) 此同時,在關(guan) 於(yu) “雙減”落地、鄉(xiang) 村教育發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等一件件老百姓心頭所係的教育期盼上,人民教師使命在肩。兩(liang) 會(hui) 期間,代表委員紛紛對此建言獻策。
“要讓農(nong) 村邊遠地區和民族地區的孩子上好學,首先要保證配全配齊專(zhuan) 業(ye) 的音體(ti) 美教師,其次要解決(jue) 邊遠地區、民族地區義(yi) 務教育階段學校結構性缺編的問題,使學校良性循環。”李莉娟強烈感受到農(nong) 村老百姓對高質量教育的期盼。
“雙減”背景下,如何保障課後服務中的教師權益?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六盤水市實驗小學教師吳明蘭(lan) 呼籲:“對教師額外付出的勞動給予合理報酬,並根據教師工作成果,建立對教師的獎勵激勵製度。”
此外,針對幼兒(er) 園教職工的待遇保障工作,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教育廳副總督學楊善竑建議:“進一步加大財政撥款和專(zhuan) 項補助,解決(jue) 非在編教師和民辦幼兒(er) 園教職工的‘五險一金’,提高工資收入水平,逐步實現同工同酬。將幼兒(er) 教師納入鄉(xiang) 村教師生活補助範圍,按一定比例設置崗位津貼,確保鄉(xiang) 村幼兒(er) 園教師能留得住。”
以人民為(wei) 中心,促進全麵發展
在海南,田園耕作讓學生們(men) 養(yang) 成良好勞動習(xi) 慣;學校開設的烹飪課程讓每個(ge) 孩子都能做幾道特色菜肴;勞動教育綜合實踐基地讓學生們(men) 在探索實踐中進一步提升創新意識、創新能力……
教育,要關(guan) 注人的發展,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時代新人。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培養(yang) 的教育體(ti) 係是立德樹人的落實機製。”在邵誌豪看來,需要設計一個(ge) 多層麵、多係統協同發力的實踐框架,抓住小初高銜接環節和家校社合力環節,做好人員保障體(ti) 係、管理保障體(ti) 係和評價(jia) 保障體(ti) 係,構建完善的“五育”課程體(ti) 係和“五育”活動體(ti) 係。
新時期,以教育評價(jia) 改革為(wei) 牽引的教育改革,正在對全社會(hui) 開展一次教育觀念的啟蒙。
山東(dong) 省濰坊市對中考招生評價(jia) 建立“多次考試、等級表達、綜合評價(jia) 、多元錄取”製度,深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jia) 改革,建立“量表+標誌性成果+基本”機製,引導學生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
伴隨中高考改革進入深水區,考試評價(jia) 的育人導向作用更加突出。
“我們(men) 要看到,改革的核心是教育價(jia) 值觀的改變。”今年兩(liang) 會(hui)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育委員會(hui) 副主任倪閩景也帶來了這方麵的思考——在學校層麵上,課程內(nei) 容、教學方式都需要調整。另外,引導學生全麵發展,還需要學校、家庭、全社會(hui) 共同努力。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家、校、社正在重新認識教育規律,回歸教育理性。
“因材施教的‘教’,不是教學而是教育。”倪閩景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教育故事——物理課上遇到的一名靦腆羞澀、不敢發言的學生。下課後,他將這名學生帶到操場上,反複鼓勵他大聲說出來。此後,這名學生的課堂發言令人“驚喜”不斷。“要因人而異開展教育,教師需要敏銳感受到孩子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困難,幫助孩子全麵發展。”倪閩景說。
人,始終是教育的中心。
“學生的生理條件、心理條件、智力條件等都存在差異。這是我們(men) 必須正視的現實。”在全國人大代表庹慶明任職的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第二中學,每年新生入校後,教師都會(hui) 認真觀察學生各方麵的表現,本著揚長避短的原則,鼓勵學生培育優(you) 點、增強自信、樹立理想,並為(wei) 學生提供多條成才的路徑。作為(wei) 校長,庹慶明說:“我們(men) 應該以更廣闊的眼光來看待教育,拓寬學生的成材渠道,培養(yang) 有健康身心和積極情緒的人。”
“發現差異、尊重差異,努力使不同性格稟賦、不同興(xing) 趣特長、不同素質潛力的學生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長需要的教育。”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教育廳廳長葛道凱說,“要促進每名學生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hui) 、造福人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