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要有與(yu) 之匹配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要有一大批有影響力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領軍(jun) 人才。為(wei) 加快文科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yang) ,教育部等部門在2018年啟動實施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計劃2.0中首次增加了哲學、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曆史學等文科專(zhuan) 業(ye) 類,2019—2021年分3批遴選建設了70個(ge) 文科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基地。
如何加快培養(yang) 基礎文科拔尖學生,讓更多人文社科的人才得以涵養(yang) 、養(yang) 成?
培養(yang) 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領跑者”
談及基礎文科的重要性,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塗清雲(yun) 認為(wei) :“作為(wei) 推動曆史發展和社會(hui) 進步的重要力量,哲學社會(hui) 科學中的基礎性學科發展水平,是一個(ge) 國家綜合國力和軟實力的體(ti) 現,承載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中國價(jia) 值與(yu) 中國方案的傳(chuan) 播等使命。”
基於(yu) 此,教育部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新時代,立足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等教育需要培養(yang) 一批未來哲學社會(hui) 科學家,為(wei) 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文化大繁榮,為(wei) 促進人類文明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做出應有貢獻。文科基礎學科拔尖計劃正是定位於(yu) 培養(yang) 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領跑者’。”
實踐中,多所高校基礎文科人才培養(yang) 的目標以傳(chuan) 承人類文明、厚德博學、構建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中國學派等為(wei) 主要方向。
“現代社會(hui) 的文明譜係,由思想進步和科技進步兩(liang) 個(ge) 原動力共同驅動。”在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胡百精看來:“高精尖的應用型人才,在具備對前沿知識的極高敏銳度和卓越專(zhuan) 業(ye) 技能的同時,需要有對於(yu) 人與(yu) 世界、曆史與(yu) 未來的理解力與(yu) 判斷力,進而實現科技與(yu) 文明的平衡共進。”
文科人才培養(yang) 與(yu) 理工科相比,具有慢變量、長周期的特點,哲學社會(hui) 科學拔尖人才要經過更長時間的學習(xi) 研究和積累沉澱才會(hui) 出“大家”。為(wei) 此,不少高校探索本碩博一貫製培養(yang) ,給予有潛質的學生更多深度學習(xi) 、靜心研究的機會(hui) 。
山東(dong) 大學“尼山學堂”麵向文、理、工、醫全體(ti) 在校學生招生,采用“1+3+3”本碩貫通培養(yang) 模式,本科階段不分專(zhuan) 業(ye) ,學生可在哲學、文學、曆史學3個(ge) 專(zhuan) 業(ye) 中任選一個(ge) 畢業(ye) ,碩士則根據主修方向,頒發相應碩士學位。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基地構建拔尖學生的“書(shu) 院—學院”雙體(ti) 係培育機製,以專(zhuan) 區化、導師製、研究型、前沿性、國際化、實踐性為(wei) 特色,完善拔尖學生的遴選—考核—跟蹤—支持—退出機製。
“文化傳(chuan) 統的傳(chuan) 承和創新,對現實社會(hui) 的理解,對人類社會(hui) 發展方向的把握,都離不開人文學科和社會(hui) 科學基礎學科的發展。讓這些學科吸引最優(you) 秀的人才,產(chan) 出創新性的成果,是大學特別是一流大學人才培養(yang) 中非常重要的方麵。”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認為(wei) 。
鼓勵寬口徑和厚基礎的學習(xi) 方式
“第一節課,哲學社會(hui) 學院、曆史文化學院和文學院的3名教師同時出現在教室,介紹了這學期我們(men) 要研讀的《論語》和《孟子》,讓我領略到了哲學、曆史和文學學科對問題的認知和思考方式。”為(wei) 培養(yang) 基礎文科拔尖人才,蘭(lan) 州大學成立萃英學院,不同專(zhuan) 業(ye) 學生可通過選拔進入該學院。學院2019級人文萃英班學生溫鑫上完第一節課後,對跨學科的教學方法印象深刻。
博古通今、中西匯通,具備厚實寬廣的基礎理論知識體(ti) 係是文科基礎學科拔尖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前提。因此,實施文科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計劃,要鼓勵“寬口徑”“厚基礎”,充分挖掘各專(zhuan) 業(ye) 基礎科學、基礎理論的源泉和源頭作用。
為(wei) 此,華東(dong) 師範大學在文史哲學科專(zhuan) 業(ye) 領域內(nei) ,通過虛擬教研室搭建跨學科課程群。麵向全校學生搭建“金字塔形”通識教育課程體(ti) 係,其中“人類思維與(yu) 學科史論”課程群位於(yu) “塔尖”,旨在讓學生跨越學科界限,引導交叉融合;山東(dong) 大學構建“考古+”跨學科交叉融合的拔尖人才培養(yang) 模式,建設集通識課、學科基礎平台課、專(zhuan) 業(ye) 課、實踐教學於(yu) 一體(ti) 的多樣化課程體(ti) 係。
發掘與(yu) 嗬護學生的學術誌趣同樣至關(guan) 重要,在彭剛看來,在文科基礎拔尖學生培養(yang) 中,首先要發掘、培養(yang) 和堅定學生的學術誌趣,讓學生對自己的學術發展有自我期許,誌存高遠。包括清華大學、複旦大學在內(nei) 的多所高校致力於(yu) 通過教學內(nei) 容及方法上的創新,滿足拔尖學生的學習(xi) “胃口”。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則致力於(yu) 打通“拔尖計劃”選拔前後的培養(yang) 路徑,將拔尖人才培養(yang) 貫穿於(yu) 優(you) 質本科教育的全過程中,引導有誌於(yu) 學術探索的學生,在完成專(zhuan) 業(ye) 基礎學習(xi) 之後,於(yu) 拔尖訓練階段獲得更大的自由選課空間,以開展個(ge) 性化、研究性的學習(xi) 與(yu) 訓練。
需要長周期的養(yang) 成與(yu) 科學的評價(jia)
時代的發展,對於(yu) 基礎文科拔尖學生的培養(yang)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打破專(zhuan) 業(ye) 壁壘、促進學科交叉。胡百精認為(wei) :“交叉培養(yang) 是以問題為(wei) 牽引的,由問題出發,來構建知識地圖,進而調整人才培養(yang) 方案。”
為(wei) 此,北京大學實施“未名學者計劃”,推動基礎學科與(yu) 跨學科人才培養(yang) 領跑式發展;清華大學“清華學堂培養(yang) 計劃”於(yu) 2021年增設哲學班,瞄準人類知識版圖大變動的時代背景,采取“哲學+X”的培養(yang) 模式,打造多個(ge) 前沿學科之間多元互通的培養(yang) 平台;中國人民大學結合時代創新需要,以“哲學+”和“跨學科”為(wei) 抓手,突破學科分隔,革新傳(chuan) 統教學,依托政治學、經濟學與(yu) 哲學專(zhuan) 業(ye) ,培育貫通3學科的複合型創新人才……
交叉和融合,勢必要突破此前教學管理的傳(chuan) 統機製,各院係協調合作非常關(guan) 鍵,涉及人才培養(yang) 方案製定、課程體(ti) 係建設、教師配備、教學資源建設和使用、經費保障、教學管理等。“對於(yu) 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堅實的理論功底、廣博的知識背景,當教師的學術素養(yang) 和人格魅力和諧交織於(yu) 課堂,學生求知的渴望才會(hui) 被激發。”吉林大學教授孫正聿說。
采訪中,多位高校負責人提到:人文社科人才的培養(yang) 是需要“養(yang) ”的,需要長周期,需要有大體(ti) 量的資料、多次數的社會(hui) 實踐,更需要有高水平的師資、長周期的培養(yang) 、科學的評價(jia) 。
評價(jia) 直接決(jue) 定科學研究的方向,科學的評價(jia) 體(ti) 係,有助於(yu) 推動原始創新。在一些學者看來,近些年來,高校常偏重於(yu) 科學研究的實用性、時效性。在這樣的發展思路下,一些基礎性的kaiyun体育官方网页往往顯得有些“吃虧(kui) ”,出現了動力不足的問題。
為(wei) 改變這一境況,南開大學設立“南開大學文科發展基金”,每年將籌集1000萬(wan) 元經費,為(wei) 人文社科發展“夯基搭台”。校內(nei) 即可申請、不論職稱資曆、項目類型多樣、結項評價(jia) 不再“唯論文”導向、項目人員費占比60%……一係列措施用於(yu) 資助學校人文社會(hui) 科學領域基礎性、前瞻性、前沿性、原創性基礎kaiyun体育官方网页以及與(yu) 國家重大經濟社會(hui) 發展戰略需求密切相關(guan) 的應用對策研究。
項目結項實行多元化考核,“人文社會(hui) 科學有其自身的特點,而且各學科也存在較大差異,難以用統一的評價(jia) 標準進行考核。這一分類評價(jia) 的做法體(ti) 現了對人文社會(hui) 科學發展規律的重視。”國務院學位委員會(hui) 第八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南開大學曆史學院教授趙學功評價(jia) 。
“人文社會(hui) 科學如果太多地注重時效,就會(hui) 導致過分注重對資料的整理、對熱點的跟隨。人文社科學者所需要的,不僅(jin) 僅(jin) 是對史料的整理匯編,更要努力構建創新中國話語體(ti) 係。一些人文學科的基礎研究,可能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可能沒有所謂的時效,但恰恰是科研工作者所要擔當的。”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周誌強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