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hui) 重點項目《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完成新一輪修訂,推出第四版,由外語教學與(yu) 研究出版社和語文出版社聯合出版。詞典編纂者表示,辭書(shu) 及時收入的新詞新義(yi) 凸顯了社會(hui) 與(yu) 時代的發展。
及時收入新詞新義(yi) 新用法
新修訂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收錄單字1.2萬(wan) 餘(yu) 個(ge) 、詞目7.2萬(wan) 餘(yu) 條、例證8萬(wan) 餘(yu) 條,基本反映了現代漢語詞匯麵貌。本次修訂增補了近千條新詞語。
國家語委谘詢委員、《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四版)修訂主持人李行健介紹,此次收釋的新詞語主要來自3個(ge) 方麵:一是時事政治和經濟層麵,如共享經濟、齊抓共管、彎道超車、頂層設計、供給側(ce) 等。二是科學技術進入日常生活的新詞語,如公眾(zhong) 號、雲(yun) 計算、碳達峰、碳中和等。三是來自大眾(zhong) 社會(hui) 生活的新詞語,如剛需、慢生活、自拍、學霸等。“這些新詞語真實地反映了我國社會(hui) 發展引起各方麵的深刻變化,應該被詞典及時收釋。”李行健說。
有些詞語近年來增添了新的用法,或是改變了意義(yi) ,本次修訂也適當收入了這些詞語的新義(yi) 項和新用法。如“秒”字增補“借指極短的時間(多用作狀語)”的義(yi) 項,“刷”字增補“以類似於(yu) ‘刷’的動作進行某些信息的錄入、輸出和識別”的義(yi) 項,“雲(yun) ”字增補了“比喻通過計算機網絡(多指因特網)提供計算服務的方式”的義(yi) 項等。
此外,還增補了見賢思齊、文以載道、厚德載物、鄉(xiang) 梓、束脩、舉(ju) 隅、竹枝詞等傳(chuan) 統文化詞語。為(wei) 貼近語文教學,此次修訂特意增加了部編本語文教材中某些文言字詞讀音和用法的提示。如“阿房宮”的“房”,用提示加以說明“‘房’在‘阿房宮’中讀pánɡ”。考慮到語言生活的某些實際情況,對“六”字後也加了提示“‘六’字用於(yu) 地名‘六安’(在安徽)、‘六合’(在江蘇)等時,當地人讀lù”等。
詞語也同樣存在新陳代謝的現象,一些詞語會(hui) 隨著社會(hui) 發展而逐漸被淘汰。本次修訂就刪除了一些過時或使用頻率較低的詞語,以及個(ge) 別見詞明義(yi) 、查閱價(jia) 值不大的詞語。如單放機、八進製、夯機、打柴等。
規範使用保障交流順暢高效
“語言文字是人際間溝通交流的工具,隻有規範化才能保障交流順暢、高效。”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原副司長、《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四版)修訂主持人張世平說,《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作為(wei) 國家語委重大項目,堅決(jue) 、全麵、係統地貫徹相關(guan) 規範,其規範性表現在讀音規範、字形規範、詞匯規範、詞形規範等方麵。
近年來,一些字的寫(xie) 法、讀音問題頻受關(guan) 注。部分熱點詞語的寫(xie) 法和讀音,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都有明確說法。如“說客”的讀音問題,《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注為(wei) :shuìkè,同時為(wei) 反映社會(hui) 語言實際情況,在詞條後麵注明“現在也讀shuōkè”。
張世平說:“語言文字這個(ge) 符號係統是依靠交流者共同認可的意義(yi) 而發揮作用的,這就需要對語言文字進行規範。規範化是保障交流順暢、高效的需要。《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就是為(wei) 了這個(ge) 目的而編纂的。”
網絡詞典和傳(chuan) 統詞典各有優(you) 勢
當前網絡詞典、網絡百科全書(shu) 非常流行,不少網民已習(xi) 慣遇到問題就查網絡詞典。傳(chuan) 統紙質詞典如何適應這種趨勢?
外語教學與(yu) 研究出版社黨(dang) 委書(shu) 記、社長王芳認為(wei) ,作為(wei) 詞典的不同形態,網絡詞典與(yu) 紙質詞典各有優(you) 勢、互為(wei) 補充。網絡詞典具有攜帶方便、查檢快捷、功能多樣等優(you) 勢,因此受到眾(zhong) 多用戶的青睞。但傳(chuan) 統的紙質詞典在當前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對中小學生而言,他們(men) 正處於(yu) 語言文字的學習(xi) 階段,學會(hui) 查詢紙質詞典的方法,建立查詢紙質詞典的習(xi) 慣,有助於(yu) 他們(men) 夯實基礎、鞏固記憶。
王芳說,隨著移動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們(men) 加速進入數字時代,辭書(shu) 的使用習(xi) 慣也逐漸發生改變。近年來,外研社也在積極探索教育服務轉型與(yu) 數字化融合創新,針對不同受眾(zhong) 群體(ti) ,積極整合優(you) 質內(nei) 容資源,持續推進數字資源建設。作為(wei) 外語教學與(yu) 研究出版社詞典方陣的重要一員,《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已經開始並將逐步進行數字化的探索,開展詞典形式創新、拓展詞典應用場景,以更好地服務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