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是一個(ge) 國家和民族文明的根脈,沉澱著一代代人的文化智慧和生活經驗,承載著一座城市深厚的曆史文化。為(wei) 深入落實國家‘雙減’政策,我們(men) 因勢利導開啟了攜非遺文化美術特色課程進校園送教活動,使更多非遺項目走進課堂。”南陽市臥龍區青少年宮主任楊靜說道。為(wei)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繼承和發揚民間藝術,南陽市臥龍區青少年宮組織教師認真研究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圍繞新課改創新非遺課程教育理念,根據不同課程主題悉心打造各具特色的藝術課程體(ti) 係。
今年初以來,臥龍區青少年宮的美術教師精心設計、製作了非遺文化特色課程,並開啟了“攜非遺文化美術特色課程進校園”送教活動。生動有趣的《火筆·烙畫》、別開生麵的《神秘的三星堆》、妙趣橫生的《夢尋敦煌》、憨態可掬的《兔兒(er) 爺回來了》……一節節精心打造的非遺課程,一個(ge) 個(ge) 精細巧妙的課堂教學設計,一次次身臨(lin) 其境的精彩互動,讓鄉(xiang) 村學生走近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充分領略了中華非遺的無窮魅力。
“我們(men) 把十餘(yu) 項特色美術課程帶入南陽市第一完全學校教育集團靳崗校區、南陽市第十一小學潦西校區、南陽市第十七小學教育集團四十四小學、南陽市第十四小學達士營分校等,形成了非遺資源共享、非遺文化共生、學生同步成長的良好教育發展態勢,讓更多孩子享受到了非遺教育內(nei) 容。”談起非遺課程走進鄉(xiang) 村學校,楊靜的興(xing) 奮之情溢於(yu) 言表。
在《火筆·烙畫》中,學生初次見到真正的烙畫,認識到其曆史價(jia) 值、種類及繪畫方式,欣喜之餘(yu) 更多了想要一探究竟的激動。“重了解尋根、善想象發揚,非遺走進農(nong) 村學校,讓農(nong) 村孩子近距離感受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南陽市臥龍區青少年宮宋玉娟老師對非遺進校園深有感觸。
1:1大小的三星堆青銅人像代表倏然矗立在教室前方,讓學生好奇、驚歎。“神秘的三星堆”不僅(jin) 僅(jin) 是一節別開生麵的美術課,更是一節主動求索、意猶未盡的曆史課。互動不停、妙趣橫生的《夢尋敦煌》,將學生帶回盛唐時期敦煌的飛天文化。而看完唐朝的“美”,還有《青山綠水——宋韻之美》……
無論是學習(xi) 繪畫製作非遺文化《團扇》,還是認識一隻憨態可掬、充滿故事的《兔兒(er) 爺回來了》,抑或是充滿中國元素的《年畫福娃》《民族印象——服飾上的藝術》《中國火鍋》,都給孩子們(men) 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和快樂(le) 。
“馬老師為(wei) 我們(men) 四(1)班的學生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麵的非遺公開課。馬老師從(cong) 兔兒(er) 爺的曆史、風俗、外形特征、社會(hui) 影響等幾個(ge) 方麵介紹兔兒(er) 爺,我們(men) 很喜歡兔兒(er) 爺的形象和兔兒(er) 爺的傳(chuan) 說。”聽完《兔兒(er) 爺回來了》後,臥龍區第十四小學教育集團達士營小學的學生孫怡然興(xing) 奮地告訴記者。
老師精細巧妙的課堂教學設計,使學生有了更多參與(yu) 實踐的機會(hui) ,享受了一節全新理念、全新氛圍的課堂。這些“老藝術”“好玩意兒(er) ”啟智又開蒙,孩子們(men) 從(cong) 一開始感覺新鮮好奇到漸漸熟悉,乃至喜歡上了這些有著濃鬱地方特色的非遺課程。
“這些深入淺出的非遺學習(xi) 不僅(jin) 能夠豐(feng) 富學生的文化底蘊,還能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ang) 和人文情懷。”楊靜說道,“下一步,臥龍區青少年宮將充分吸納各類非遺資源,緊緊圍繞‘五育’並舉(ju) 教學目標,構建豐(feng) 富的傳(chuan) 統文化教育課程體(ti) 係,打造具有南陽特色的非遺課程,不斷拓展素質教育領域,為(wei) 深入推進教育優(you) 質均衡發展和區域集團化教育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