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舍不得這片‘童耕園’啊,我們(men) 在這裏刨過土、撒過種子、除過草、施過肥……馬上要離開這裏了,我們(men) 會(hui) 懷念在這裏耕耘的日子。”7月3日,南陽市義(yi) 務教育階段各學校的學生正式迎來暑假。在離校的前一天,南陽市第二十七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該校的勞動實踐基地“童耕園”,在那裏上了一節生動的勞動實踐課。他們(men) 在“童耕園”裏除草護苗、灌溉作物、采摘果實……用汗水向幸福快樂(le) 的小學生活告別,在勞動中迎接即將到來的初中生活。
在這一節勞動實踐課中,學生迎來了屬於(yu) 他們(men) 的豐(feng) 收。經過近一個(ge) 學期的耕耘,“童耕園”裏碩果累累,成熟的黃瓜壓彎了藤架,鮮紅的番茄惹人垂涎,青翠的辣椒掛滿枝頭,成片的紅花鮮豔奪目,金黃碩大的向日葵迎風挺立、不畏炎熱、向陽而生,象征著二十七小學的學子們(men) 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精神麵貌。炎炎烈日下,學生三三兩(liang) 兩(liang) ,結伴走進各塊實驗田,采摘已經成熟的果實。
“看來隻要用心耕種,任何努力都會(hui) 結出果實。”“這些蔬菜和瓜果都是我們(men) 精心培植出來的,意義(yi) 非同一般,我要拿回去給爸爸媽媽嚐嚐。”“在這片‘童耕園’裏,我跟隨老師學會(hui) 了耕種作物,培植幼苗,除草施肥,知道了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勞作期間,學生采摘果實、有說有笑,相互訴說著內(nei) 心的感受。
2022年9月,在宛城區教體(ti) 局、漢冶辦事處、淨土庵社區領導的關(guan) 心和支持下,南陽市第二十七小學校長李鬆朝帶領全體(ti) 師生在淨土庵社區一片空地上清理冗雜,拓荒辟壤,匠心擘畫,開辟建立了“童耕園”。這處“童耕園”距離學校約50米,占地約3500平方米,坐落於(yu) 漢冶鐵遺址,東(dong) 依溫涼河,南接電業(ye) 局,西鄰北垣街,北連漢冶遊園。
“童耕園”建成後,南陽市第二十七小學將該園整體(ti) 劃分為(wei) 5個(ge) 區域,分別為(wei) 果蔬園、百草園、五穀園、桃李園和陽光房,平均分為(wei) 15塊,分給14個(ge) 教學班和全體(ti) 科任教師作為(wei) 實驗田,教師和學生家長帶領學生在各自實驗田勞作,種植的作物由學生自主策劃。經勞動教育領導小組同意,指派勞動課教師對所需種植的作物進行詳細講解,並指導學生參與(yu) 勞動全過程。
在“童耕園”勞動實踐基地裏,學生可以參與(yu) 種植、管理、收獲、粗加工等農(nong) 事活動,在其中感受多樣化的勞動情境。低年級學生以種植糧食為(wei) 主,勞動強度小,操作簡單,便於(yu) 收獲,成就感滿滿;中年級學生以種植果樹、瓜果為(wei) 主,從(cong) 翻地、播種、澆水、耘田、除草、施肥、掐尖、噴藥到收獲,從(cong) 種子萌芽、長葉、展枝、吐穗、開花到結果,參與(yu) 種植全過程,習(xi) 得動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高年級學生以種植中藥材、蔬菜和手工勞動為(wei) 主,技術難度大、科技含量高,學生參與(yu) 熱情高漲,達到了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ti) ,以勞育人的目標。“童耕園”內(nei) 種植的多是學生易操作,成活率高,易於(yu) 觀察,易於(yu) 培養(yang) 的作物,對學生起到了良好的勞動教育。
陽光房自南向北分為(wei) 三部分,南麵農(nong) 具室內(nei) 擺放了各種勞動工具,學校在四周的牆壁上打造農(nong) 耕文化,教會(hui) 學生認識古今各種農(nong) 具,掌握其使用方法;在中間手工坊打造中醫藥文化,牆壁上有中國古代十大名醫和八大宛藥介紹,學生在這裏可以用藥材、糧食做粘貼畫,還可以利用藥具對采摘的藥材進行粗加工;在北麵會(hui) 議室打造冶鐵文化,讓學生了解漢朝冶鐵盛況,增強民族自豪感。中間用青磚鋪的“十”字甬道上方搭有拱形葡萄架,甬道兩(liang) 旁有學生種植的葡萄、獼猴桃、葫蘆、向日葵等。南圍牆上繪有四季農(nong) 事圖,生動的詩句描繪出各個(ge) 季節不同農(nong) 事的特點。
在每次勞動實踐開始前,學校建立實踐活動風險防控預案,明確各方責任,實行“一崗雙責”。通過“網格化”管理,要求勞動工具擺放到位、防護用品保障到位,勞動全過程記錄到位,極大降低了勞動教育風險。組織全體(ti) 學生過基地勞動節,對各年級勞動成果進行評比,記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樹立勞動榜樣,深化勞動精神。
近年來,南陽市第二十七小學探索勞動教育與(yu) 各學科課程的融合,在梳理和分析學科核心內(nei) 容及教學方式中,找到可行的切入點,構建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體(ti) 係,建立符合各年級特點的勞動教育清單,把教育目標和勞動內(nei) 容有機銜接。通過校內(nei) 勞動、勞動實踐、校外勞動等多種形式,讓勞動意識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讓他們(men) 增長勞動技能,收獲成功的喜悅,陶冶情操,涵養(yang) 品格,培養(yang) 勞動光榮的觀念。學校的辦學特色凸顯,得到社會(hui) 各界的廣泛讚譽。
(來源:河南省教育融媒體(ti) 采編中心 通訊員 屈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