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是對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是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賡續傳(chuan) 承,也是對馬克思主義(yi) 文化理論的豐(feng) 富升華。高校作為(wei) 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的前沿陣地,要積極圍繞黨(dang) 的二十大關(guan) 於(yu) 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在全麵貫徹落實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工作上走在前麵、抓住重點、講求實效,在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內(nei) 化轉化上下功夫,為(wei) 黨(dang) 和國家培養(yang) 出一批批優(you) 秀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
融入人才培養(yang) 全過程
習(xi) 近平文化思想中關(guan) 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等內(nei) 容的論述,回答了高校培養(yang) 什麽(me) 樣的人、如何培養(yang) 人以及為(wei) 誰培養(yang) 人這個(ge) 根本問題。我們(men) 必須堅持把習(xi) 近平文化思想融入人才培養(yang) 全過程全方麵,把高校辦成一個(ge) 鍛造優(you) 秀青年的大熔爐。首先,要抓好政治領導和思想領導,確保黨(dang) 的領導在高校人才培養(yang) 過程中全麵發揮作用,確保用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培養(yang) 人、引導人,保證高校始終成為(wei) 培養(yang) 政治立場堅定和專(zhuan) 業(ye) 技能過硬人才的堅強陣地。其次,要推動教師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和政治站位。“傳(chuan) 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wei) 先進思想文化的傳(chuan) 播者、黨(dang) 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負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最後,我們(men) 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shu) 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qin) 和力和針對性,注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政治性和學理性;重視課堂教學與(yu) 實踐教學的成效;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導作用,也要發揮課程思政的協同作用,為(wei) 黨(dang) 和人民培養(yang) 出又紅又專(zhuan) 的各類人才。
開創文化傳(chuan) 承創新新局麵
高校是傳(chuan) 承文化、孕育思想、傳(chuan) 播理論的重要陣地。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的傳(chuan) 播最早就是在高校知識分子、青年學生中進行的。高校要發揮好文化傳(chuan) 承創新職能,需要牢牢把握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精髓實質,特別是“兩(liang) 個(ge) 結合”中的“第二個(ge) 結合”,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文化傳(chuan) 承創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什麽(me) 能,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為(wei) 什麽(me) 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yi) 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yi) 行。”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必須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我們(men) 黨(dang) 一直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現在又明確提出了“第二個(ge) 結合”。“第二個(ge) 結合”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我們(men) 在新時代探索中國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認識。之所以能夠把二者結合起來,是因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二者“結合”的結果,一是築牢了道路根基,即讓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曆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的文化根基。二是打開了創新空間,即讓我們(men) 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麵向未來的理論和製度創新。
開啟國際合作交流新篇章
我國高校承擔著培養(yang) 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yu) 國際事務與(yu) 國際競爭(zheng) 的國際化人才的曆史重任。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等諸多重要論述,為(wei) 高校開展國際合作交流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高校要積極主動地與(yu) 世界各地高校和其他機構組織進行教育、學術、文化交流與(yu) 合作活動,不僅(jin) 要通過相互學習(xi) 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符合國際標準的現代大學製度,更要著力向世界介紹中華文明,讓更多人理解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讀懂中國守正不守舊、尊古不複古的進取精神,實現民族統一的堅定決(jue)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