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wei) 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和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充分發揮高校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推動校地資源共享、陣地共建,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與(yu) 學校發展同頻共振,11月20日上午,許昌陶瓷職業(ye) 學院與(yu) 建安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建安書(shu) 院舉(ju) 辦結對共建暨文明實踐係列活動啟動儀(yi) 式。
建安區委常委、區委宣傳(chuan) 部部長、副區長李夢龍,區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王耀軒,許昌陶瓷職業(ye) 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肖紹俊,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校長張道金,黨(dang) 建指導員、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黃春建,黨(dang) 委宣傳(chuan) 部、統戰部副部長高豪遠出席啟動儀(yi) 式,建安區區直單位代表、學校相關(guan) 單位負責人及師生代表參加。儀(yi) 式由建安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任史麗(li) 娟主持。
黃春建作為(wei) 校方代表進行致辭。他表示,許昌陶瓷職業(ye) 學院一直牢記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使命,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秉承“自強不息、大道致遠”的校訓精神,將實踐育人作為(wei) 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有效抓手,打造了陶瓷文化推介、電子商務培訓、社會(hui) 實踐、誌願服務等文明實踐係列活動,為(wei) 傳(chuan) 承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推動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豐(feng) 富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落實“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工作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他希望今後能以此次結對共建為(wei) 契機,充分發揮學校在黨(dang) 建、學科專(zhuan) 業(ye) 和人才培養(yang) 方麵的優(you) 勢,積極實施“1357”工程,將“兩(liang) 個(ge) 中心”建設成為(wei) 學習(xi) 傳(chuan) 播黨(dang) 的創新理論的大眾(zhong) 平台、師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堅強陣地、培養(yang) 時代新人和發揚時代新風的精神家園、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誌願服務的廣闊舞台,努力培養(yang) 造就更多堪當時代重任的接班人,使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鬥中變為(wei) 現實。
王耀軒代表區委宣傳(chuan) 部對許昌陶瓷職業(ye) 學院積極參與(yu) 支持建安區文明實踐工作表示感謝,並展望了雙方合作前景。他表示,此次結對共建,有利於(yu) 雙方進一步加強資源共融、活動共聯、隊伍共育,豐(feng) 富文明實踐內(nei) 容,提升工作質效。他對建安區文明實踐工作提三點希望,一要用好用活合作平台。要充分利用好校方的理論宣講、文化文藝、技能培訓等優(you) 勢資源,找準與(yu) 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的結合點、著力點,開展豐(feng) 富多彩的文明實踐活動,不斷擴大文明實踐的覆蓋麵和影響力。二要壯大文明實踐陣地。要在全區範圍內(nei) 發現培育更多的文明實踐分中心、實踐基地、實踐點,通過以點帶麵、項目輻射,推動文明實踐滲透到全區的角角落落,讓文明之花開遍建安大地。三要打造特色精品項目。要站在講政治的高度,圍繞“宣傳(chuan) 群眾(zhong) 、教育群眾(zhong) 、引領群眾(zhong) 、服務群眾(zhong) ”工作目標,主動謀劃文明實踐項目,積極打造特色亮點項目,讓更多的文明實踐成果惠及廣大群眾(zhong) 。
儀(yi) 式中,李夢龍、王耀軒、肖紹俊、張道金共同為(wei) 建安區新時代文明實踐許昌陶瓷職業(ye) 學院分中心、許昌陶瓷職業(ye) 學院共建基地揭牌。
隨後,許昌陶瓷職業(ye) 學院圍繞“一講二鑒三展四體(ti) 五取”的整體(ti) 思路,以講座的形式講述陶瓷千年文化,以巡展的形式品鑒陶瓷藝術魅力,以展演的形式展示陶瓷製作技藝,以實踐的形式體(ti) 驗陶瓷製作過程,以培訓的形式開展陶瓷技能取證為(wei) 主要內(nei) 容,讓現場領導嘉賓深度感受了陶瓷文化的魅力。
許昌陶瓷職業(ye) 學院與(yu)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結對共建,是校地雙方整合優(you) 勢資源、盤活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激發內(nei) 生動力、凝聚正能量的創新之舉(ju) 。接下來,學校將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加強校內(nei) 精神文明創建,拓寬實踐育人途徑,結合學校師資人才優(you) 勢,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隊伍共建、項目共育、工作共抓等措施,促進雙方優(you) 勢互補、實踐互動,為(wei) 陶瓷文化傳(chuan) 承打造更堅實的基礎,為(wei) 文化文藝繁榮增添絢麗(li) 色彩,為(wei) 思政教育開拓全新路徑,為(wei) 技能取證助力更多可能,為(wei) 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提供強勁動力,持續為(wei) 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城鄉(xiang) 高水平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