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家作龍鳳燈舞已有200多年的曆史,全村男女老少都會(hui) 一些舞龍舞鳳的動作,不過一直以來,關(guan) 於(yu) 這項國家級非遺的專(zhuan) 業(ye) 化研究很少,經濟效益轉化力也不強……”毋啟富是龍鳳燈舞的國家級非遺傳(chuan) 人,也是焦作蘇家作村原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他告訴記者,“河南大學與(yu) 河南師範大學的師生們(men) 組成了專(zhuan) 業(ye) 團隊,對我們(men) 龍鳳燈舞進行了全麵科學的調查研究,為(wei) 我們(men) 繼續深化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加大力度發展鄉(xiang) 村旅遊,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今年,由河南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和河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師生組成了聯合調研組多次走進焦作市蘇家作村進行走訪調研,對蘇家作龍鳳燈舞進行深入的研究,並就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和鄉(xiang) 村旅遊策略等進行了幫扶與(yu) 指導。
蘇家作村東(dong) 距河南省焦作市區17公裏,南臨(lin) 沁河,北依太行,土壤肥沃,氣候溫和,是全國著名的糧食高產(chan) 區。該村現有1萬(wan) 餘(yu) 人口,以毋氏為(wei) 主要姓氏,每年都會(hui) 舉(ju) 行聲勢浩大的祭拜儀(yi) 式。“蘇家作村距汴京,也就是現在的現開封較近。龍鳳燈舞就是借鑒了汴梁民間舞蹈形式,結合蘇家作傳(chuan) 統的龍鳳文化,以及踩高蹺、跑旱船、耍老虎、二鬼扳跌、扭秧歌、老懷梆等優(you) 秀的民間藝術、民間社火活動,最終得以形成。”調研團隊成員、河南師範大學學生毋瀟陽就是蘇家作村人,對龍鳳燈舞了解頗深。
作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人,毋啟富成立了“蘇家作龍鳳燈舞保護協會(hui) ”,將龍鳳燈資金從(cong) 村集體(ti) 財務中剝離出來,設立了龍鳳燈專(zhuan) 用賬戶;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學習(xi) 借鑒其他民間藝術的特長,不斷豐(feng) 富其表演內(nei) 容。盡管如此,龍鳳燈舞還是存在傳(chuan) 承困難、影響較小、產(chan) 業(ye) 發展落後、資金困難等現實問題。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一係列問題,我們(men) 也給出了一係列專(zhuan) 業(ye) 化建議。比如,與(yu) 教育部門聯合,推進該項非遺進駐校園,用新媒體(ti) 擴大其影響力,研發相關(guan) 手工藝品等。”帶隊教師、河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教師朱鵬說,與(yu) 當地鄉(xiang) 鎮企業(ye) 合作,將龍鳳燈舞的元素融入當地農(nong) 副產(chan) 品的開發與(yu) 銷售,用文化價(jia) 值為(wei) 產(chan) 品增值,這一提議受到不少企業(ye) 的認可。
“龍鳳燈舞不僅(jin) 是蘇家作文化的象征,更是一種精神力量,它激勵著年輕一代參與(yu) 其中,繼續傳(chuan) 承這份寶貴的遺產(chan) 。目前,我們(men) 團隊已為(wei) 蘇家作村設計了一站式研學旅遊路線,利用當地文化群像策劃了民俗文化旅遊節等。接下來,我們(men) 將持續關(guan) 注,大力助推,充分挖掘和利用非遺資源,助力新農(nong) 村建設中的文化保護,助力新農(nong) 村的全麵振興(xing) 。”調研團隊指導教師、河南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教師、博士生導師彭恒禮說。
(來源:河南省教育融媒體(ti) 采編中心 通訊員 周聖智)